索引号: | 1133080200262145XT/2025-0209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25-04-09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1133080200262145XT/2025-02093
科学技术局
2025-04-09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5-04-09 14:36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科学技术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直属人员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柯城区科技局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在市科技局的关心指导下务实推进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人才科创桥头堡创建等重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年来,多项重点指标位列全市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柯城区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1%,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市第一,增幅排名全省第三。创新指数首次进入全省第二方阵。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96件/万人,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44.0%,全市第二。
(一)科创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强化顶层设计,区委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区政府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以“五张清单”抓推进(重要指标、重要任务、重要平台、重要研发项目、标志性成果清单)。强化以上率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珠海等地考察学习科技创新先进经验,亲自领衔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区级职能部门积极向上对接,成功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团试点、“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等政策。强化工作合力,全区面上发挥“亲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人才科创桥头堡例会、“区城联动·柯科翱翔”科技联席会、科技小分队等载体作用,常态化走访联系1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5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帮助解决327个问题,指导规上工业企业归集研发费用24.56亿元。小柯城财政科技支出2.15亿元,同比增长15.05%,其中兑现大科创政策资金3093万元、大人才政策资金1132万元,政策引领效应持续增强。
(二)科创平台赋能更为有力。聚焦光电(半导体)、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推动“平台+产业”融合贯通。产业质效实现新提升,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振启光电产业园、元森智能产业园等完成建设,凤凰山小微园等加快推进,小柯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高能级科创平台合作取得新成效,依托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全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项,推动5家企业参与“院企互聘”,长三角智能光电技术研究所揭牌成立。依托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举办全省“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高端电子化学品专场),成立包括孙世刚、段雪、任其龙3名院士在内的产业发展专家智库,签约6个校企合作项目。企业研发平台有了新突破,依托浙工大柯城产业发展研究院,“揭榜领办”企业技术需求8项。打造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15家,签约科创企业、研发机构26家。成立全国首个鲟鱼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与桂建芳、刘少军2名院士合作,实现技术攻关7项、产值增幅15%。全区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博士创新站18家。
(三)科创企业发展更具活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4家。以科技招商为抓手,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全面完成“5020”项目招引。先导创柔、巨圣氟化学等一批支撑性项目开工建设,鹏辉能源、瑞泰新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4家,覆盖14家企业,实施省、市、区科技攻关项目42项。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培育省未来厂1家,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家,推荐企业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申报省级智能工厂1家,均列入省级项目培育库。全年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87.9%、全市第一,“创新券”使用额度增幅76%。柯城企业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其中巨化集团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的“先进制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关键超高纯电子化学品制造新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四)科创人才支撑更加坚实。扎实推进“企呼我应”“才呼我办”服务增值化改革,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高规格开展武汉、合肥高校人才周、北京大学“力行计划”、衢籍学子柯城行等活动,全年落地“南孔精英”创业人才项目10个,引进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才各1人、青年博士15人,青年大学生5794人。大力发展“村播经济”,举办四省边际大学生直播创业大赛,村播大楼入驻企业68家、新农人主播138人,实现营收20.9亿元。建成全国唯一、全省首创浙江省农创客知识产权联盟,培育农创客1000余人,新增年产值20余亿元。兴办柯城技工学校,打造柯城“浙派工匠”线上学堂,新增高技能人才2712人。发挥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技特派员作用,实施农技合作项目26个。落实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实施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畅游柯城、免费疗休养等年度实事项目,惠及1342人,新增企业人才之家745套、产业公寓1012套,不断浓厚重视关爱科技工作者的氛围。
(五)贯彻落实质效更加严实。严格执行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及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举办5·30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第24个科技周、科普月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普及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自觉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一法两条例”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积极参与区政协“请你来协商·‘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会议,全年办理关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工作的人大议案、建议7件,切实把人大代表的建议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全面深化山海协作、四省边际科技交流,举办杭金衢智能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民革工大同行·助力衢州发展”生命健康与新材料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余杭、临平、嘉善、莲都等地来柯交流合作。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普大篷车、农函大培训等活动109场次,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区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对柯城来说,调出山区县、跻身工业大县,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是区域创新能级不高。作为主城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为2.21%,与全市2.83%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远低于婺城区、椒江区等主城区,也落后于同批调出山区县的莲都区、平阳县。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偏弱。规上工业企业基础薄弱,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研发投入的持久动力,存在“讲不清需求、找不到路子、迈不开步子、拿不出票子”的情况,小柯城企业连续2年未获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三是成果转化应用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处于全省第三档,低于全省平均值。高能级科创平台在小柯城成果转化率不高,院企合作匹配度不强,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科创平台对柯城企业孵化、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科技局始终将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主线,以扎实推进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总牵引,以坚持市区一体、自立自强为总原则,目标任务是创新指标保持在全省第二档,R&D经费投入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新一轮科技创新改革中力争1项改革试点,力争2个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在全市至少拿1次五星,力争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围绕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主要抓四个方面:
1.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按照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上化的思路,主要做好2件事:①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五年计划,探索企业科技含量“创新积分”模式,对全区规上工业、规上建筑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企业主体进行全面排摸,对照高企申报的八个条件,逐一分析补短,每年力争培育10家左右。②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计划。与智造、智慧紧密联动,对大柯城的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施策,形成“七张名单”,即研发费用需要清零的企业名单、小升规的企业名单、高转规的企业名单、引导申报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名单、设置研发机构的企业名单、引导总部到柯城的企业名单、“三大系”中还可以再提升的企业名单,一张一张抓推进抓落实。
2.积极向外寻求合作。结合主导产业、企业需求和我区实际,积极与科创平台等资源合作。重点做好5件事:①做实做好长三角智能光电技术研究所,使之成为光电领域人才引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地;②用好电子科大校友会资源,和市里一起承办2025年电子科大第十届全球校友会,并谋划召开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与柯城区“双招双引”对接洽谈活动,力争能够有项目落户柯城。③用好杭州“双一流”高校联盟资源,推动“双一流”高校联盟人才到柯城走走看看,谋划合作。④用好柯城籍在外人士中的科技领域人才、科学家等资源,借助驻外招商组作用,开展科技招商工作,谋划科学家回柯城投资活动,积极导入资源。⑤实施企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行动。利用浙工大柯城研究院,至少面向本校学科团队开展1次揭榜、面向全省全国高校开展1次揭榜,推动形成更多更好的技术供需匹配项目,提升浙工大柯城研究院对柯城产业、企业发展的贡献度。
3.全力向上争取政策。待全省大会和创新浙江实施方案出来后,会有一系列政策和部署,我们将主动对接、积极谋划。当下重点是谋划从明年开始的省级科技特派团政策、明年的省级科技人才遴选政策,以及正在对接的全省组合式人才帮扶政策。
4.认真向下做好服务。持续开展大科创政策的宣传解读培训,出台“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十条意见,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打好“干部科创小分队+企业科技联络官+三城科技联席会”组合拳,逐个上门联系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科创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