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2002622268N/2024-8625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沟溪乡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4-12-19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11330802002622268N/2024-86252
沟溪乡人民政府
2024-12-19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4-12-19 14:5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沟溪乡人民政府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综合信息指挥室(党政综合办公室)
柯城政协小组
组长:孔令立
组员:陈林云、魏智杰
执笔人:陈国刚
2005年9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5次来衢州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2020 年,南孔文化作为全省重点挖掘的三大文化之一,被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南孔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强南孔文化资源的保护,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衢州“南孔圣地”的历史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村位于衢州城西北面,是前临衢江,后依大俱源溪溪口,背靠青石山峰,依水而建的村庄,正坐落于三角形半岛之中。村域面积达3.41平方公里,人口1330余人,其中孔氏后裔达700余人,占比全村人口50%,是目前衢州南孔后人聚居人口最多的村落。沟溪孔氏是孔子第66世嫡长孙、五经博士孔兴燫的后人(即孔子嫡长孙的后代),清康熙60年(1721年),第六十七世毓均公率眷迁往沟溪经商定居,在此间,获御赐跑马场供来往商旅,经多年艰辛耕耘,子孙繁衍,延续不断,世居沟溪历时二百九十余载,久盛不衰。
随着近年来文旅热度的不断攀升,衢州南孔文化迫切需要延伸和拓展,衢州主城区尽管拥有孔氏南宗家庙这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儒学文化馆等展示窗口,但具有儒学文化体验功能的场馆则较为缺乏,由于主城区内众多因素的制约,在体验性、趣味性活动方面越来越难以满足各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鉴于沟溪村拥有丰富的南孔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南孔文化副中心,不仅是推动南孔文化在乡村重重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样板的重要尝试。
沟溪村内现存有完整的孔氏族谱、沟溪孔氏家训和清朝的孔氏祖宅。咸丰六年(1856年)至今,村内一直保留规模化的集体祭祖,是一个深受儒风熏染,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江南民间孔子后裔居住地。2016年,沟溪村孔氏祭典仪式正式入选第五批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这些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今天的传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南孔文化作为钱塘江最为耀眼的“星辰”,而沟溪村的南孔文化底蕴深厚,那么如何加强沟溪村与南孔文化理论支撑?如何做好沟溪村南孔文化传承与发展?如何成功将沟溪村打造成“南孔文化副中心”?这一系列命题,急需在探索中明晰路径和方向。
一、存在问题
(一)挖掘力度不足。南孔文化落地村落穿透性研究不足,缺乏收集、整理、出版、归档等系统性研究;缺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方式激发例如祭祀仪式的文化活力;提炼能力不足。对于村落存在的南孔文化提炼不够,未能凝练出沟溪村南孔后裔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讲好沟溪村的南孔故事。
(二)保护力度不够。村落现存古建筑保护、修缮以及史料梳理工作未得到有效推进。沟溪村现存古建筑有十余处,但除四房厅外均未得到妥善保护,仍处于原始状态,少数木质建筑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民风民俗的传承积累未尽人意,村民对当地风俗一知半解,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部分村民保护意识淡薄,对“古建筑”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资金投入不足。南孔文化在沟溪村的落地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为助推沟溪村成为“南孔文化副中心”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宣传力度不强。一是对内宣传不足。村落内宣传南孔文化氛围不足,部分村民传承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对外宣传不足。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宣传营销重视不够以及理念落后;大多处于“封闭经营”的状态,未能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
(四)转化力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未形成吃穿住行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未建立起南孔文化在村落传承特殊的田园休闲示范区,离打造成“南孔文化副中心”的目标转化还有很大差距;传承人才匮乏。南孔文化的传承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热情的人才来推动,然而在沟溪村,这样的传承人是相对匮乏,以致南孔文化的传承工作难以有效果。
二、意见建议
着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对标打造衢州南孔文化的“副中心”,围绕“四个聚焦”,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扎实推进沟溪村南孔文化保护传承。
(一)聚焦“挖掘”,着力激发南孔文化活力。由区文旅体局、区档案馆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共同激发南孔文化活力。一是聚力“深挖”。调研衢州市区域内所有孔氏聚居地,探索、梳理沟溪村的独特文脉。开展文化基因解码,组织专业人员对沟溪村古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史料进行保护性梳理、复兴,结合发展现状对沟溪村南孔文化进行基因解码。邀请专业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开展南孔文化穿透性研究,出版一系列沟溪南孔书籍,例如《沟溪孔氏后裔史实》,《孔氏南宗与沟溪孔氏后裔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努力打造一批南孔文化研究标志性成果。二是注重“提炼”。梳理沟溪村孔氏后裔民间小故事,发掘凝练沟溪村南孔后裔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创新南孔文化表达体系,阐述南孔精神与沟溪村村风民俗、家风家训,从而更好体现南孔文化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引领性。三是强化“展示”。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创新南孔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邀请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让群众实地了解南孔文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参与,设立南孔文化传承发展基金,用于资助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南孔文化的传承发展项目。
(二)聚焦“保护”,着力推动南孔文化复兴。由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沟溪村南孔文化复兴。一是开展系统性规划设计。以“南孔文化园”为统领,围绕文化复兴和产业发展主线,整合古村落重点保护村、未来乡村等建设资源,对整村进行系统的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二是开展保护性修缮。古建筑是不可再得的宝贵文化遗产。目前沟溪村尚存较完整的古建民居有十余座,重点保护修缮四房厅、二房厅以及孔氏总厅等,修建尼山私塾、“儒学家风馆”等,改造提升孔子文化广场、南孔故事长廊等公共场所和南孔儒风特色节点。做好孔氏祭田的文章。讲好典故、做好研学,挖掘其独特性,特别是祭田中种植的五谷作为南孔祭典专用祭品,我们将围绕这一特色主题展开相关仪式,将祭田文化与南孔祭典紧密相连。注重融入村口文化、祠堂文化、码头文化等,在村口复建具有历史意义的仿古建筑提升标志性、仪式感,规划建设乡贤馆,展示家风家训。三是开展文物收集管理。收集整理完好的孔氏族谱和孔氏家训等相关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邀请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加强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传的保养和管理,确保它们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后期的展示。四是开展保护传承活动。邀请南宗孔氏家庙和衢州学院南孔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帮助指导,恢复家祭仪式和系列礼仪活动。重视家风家教传承,定期开展“儒风家庭”系列评选活动,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南孔文化的传承,通过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以沟溪小学、沟溪幼儿园为试点,推进“儒学五个一”活动,即“每日一阅读、每周一研习、每月一讲座、每季一主题活动、每年一评比”,让南孔文化浸润校园。
(三)聚焦“弘扬”,着力开展儒学文化传播。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区新闻传媒中心等相关部门齐发力,传播好南孔声音。一是加强媒体传播。联合设计、宣传、运营一个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南孔文化网站等,传播南孔文化。通过发布南孔文化相关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孔文化,提高南孔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活动传播。南孔文化不应只停留在古代的经典和理论,而应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沟溪村内建设南孔文化体验区,集儒家文化体验馆、文化艺术传播馆、南孔文化展示馆于一体,培养一批“小小导游”为游客提供南孔文化的讲解。举办儒学讲座、文化沙龙、《论语》大赛、祭孔祈福体验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儒学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儒学文化的魅力。围绕“儒风沟溪”为主题,创办儒学文化节,通过论坛、游学、交流等形式,让儒学文化走出去,请进来。三是加强作品传播。开展精品化创作,以沟溪村儒学文化为基底,挖掘乡贤文章、开创沟溪村村歌、村舞、文化学作品等,不断赋予儒学文化时代风采。
(四)聚焦“转化”,着力推动儒学文化产业发展。将沟溪村打造成由南孔家庙为主体,定期邀请南孔家庙专业人员来沟溪村对相关事宜进行指导;并邀请专业化团队以“南孔文化”为主题设计、策划以及运营村庄产业发展。一是做深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在村庄的门面区块,打造南孔文化特色商业街,开发南孔画乡菜系、特色文创产品等,引进特色餐饮、南孔文创等业态产业。建设南孔田园农耕文化休闲区,融合农耕体验、亲子互动、果园采摘、花卉观光、摄影写生等内容,以“田园艺术”为特色,策划一系列适合亲子娱乐的旅游项目,打造适合亲子游乐、集体活动的富含野趣的乡土田园,且满足亲子互动需求的旅游景点。延续历史故事,打造跑马场并设置骑马射箭等体验项目。依托沟溪半岛优势,整合南孔文化和常山港资源,谋划发展水域休闲项目,打造集儒学文化研学基地、农文旅产品展示中心、沿江文化长廊、民宿、水上娱乐项目等为一体的儒学文化产学研一体化空间。二是做精特色文化研学文章。创办儒学文化研学基地,让学生亲身演绎体验孔子历史、儒学文化、国学礼仪、伦理孝道等传统文化学习。切实做好中心与副中心研学内容的差异化体现,加入古村落乡贤文化、孔氏诗礼传家的族语文化等元素,使研学体验更多元、更接地气。挖掘乡贤轶事,如孔繁有抗日事迹、孔繁英演艺生涯等,并通过现场还原等换环节进行传播。届时邀请衢州学院南孔文化研究中心老师以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团队,一同开发沉浸式、情境式研学课程。建设南孔文化展示馆、南孔文化文学艺术体验馆,通过展示馆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南孔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通过文学艺术馆,可让学生们亲身了解孔子文学艺术,如六艺之礼、六艺之乐、六艺之书等,对新入行的人才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打造、培育、包装一批孔子后人、儒学带头人,为弘扬南孔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做活产业联动发展文章。做深“沟溪与榉溪”的联动,积极交流研讨并前往实地考察学习,参考磐安榉溪村关于传承保护儒学文化的经验做法,为后续打造南孔文化特色村打下基础。做实“南孔家庙与沟溪祖宅”的联动,在南孔家庙设立沟溪村旅游宣传点,向游客介绍沟溪村孔氏祖宅与南孔家庙的渊源,共同开发以沟溪村和南孔家庙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做细“南孔与北孔”的联动,通过两地战略合作,开展南北儒学系列活动,共同推动南孔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针对当前来沟溪游玩的游客主要集中于余东村,对孔子后裔聚居地沟溪村知之甚少的情况,做好“本地游线”联动,依托沟溪乡“九村共富联盟”平台,与余东、余西、碗东、碗窑上下联动吸引游客,通过3至5年精心打造,实现沟溪村成为“南孔文化副中心”的发展目标。
柯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关于区政协第06号提案的答复函
陈国刚委员:
您在区政协提出的《关于将沟溪村打造成“南孔文化副中心”的建议》(第06号),区政府已交给我局办理,现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区文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我区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弘扬和利用工作。近年来,沟溪乡人民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区党委的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将沟溪村打造成“南孔文化副中心”进行研究与挖掘,积极推动沟溪村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一条南孔文化在沟溪村落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不可否认,我区对加强沟溪村与南孔文化的理论支撑、做好沟溪村南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做得相当不够,接下来我们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沟溪村与南孔文化的理论支撑
深入挖掘历史资料:沟溪村作为衢州孔子后裔的重要聚居地,拥有完整的孔氏族谱、沟溪孔氏家训和清朝的孔氏祖宅等宝贵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资料,整理出版相关文献,为南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入专业研究力量:邀请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沟溪村的南孔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其文化精髓,挖掘其现代价值,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举办学术研讨会:举办南孔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参与,共同探讨南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沟溪村南孔文化的理论支撑提供交流平台。
二、做好沟溪村南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文化教育:在沟溪村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增设南孔文化课程,通过讲述孔子故事、诵读《论语》等方式,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南孔文化的熏陶。
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祭孔典礼、儒学讲座、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和游客参与,增强南孔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依托沟溪村的南孔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具有南孔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孔氏祖宅、祠堂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受损建筑,恢复其历史风貌,确保南孔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三、成功将沟溪村打造成“南孔文化副中心”
明确发展定位:将沟溪村定位为“南孔文化副中心”,明确其在南孔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整合资源力量: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力量,形成推动沟溪村南孔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应发挥市场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公益活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沟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南孔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和景观节点,如文化广场、儒学教育基地等。
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南孔文化的传播方式,如建立南孔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南孔文化资讯和研究成果;开发南孔文化APP和虚拟现实体验项目等新型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推动文旅融合:依托沟溪村的南孔文化资源和周边自然景观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南孔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举办南孔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体验南孔文化。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