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3 19:28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党建综合办公室
信息来源:
近日,走进万田乡炉头村的红糖厂,入目是院子里成堆的甘蔗,厂房内热气腾腾,数名工作人员操作着制糖机器,热情满满地搅拌着糖浆,村书记袁柳娜看着新鲜出炉的红糖,向记者介绍道:“根据今年的售卖情况,我们明年打算多种一点糖蔗。”
“每根十元,我们的甘蔗成熟了。”随着第一声吆喝借助村播平台,万田乡的炉头村一炮打响,喊出了名气。从国庆期间甘蔗开售以来,炉头村每天游客如织,周末更甚,削甘蔗削到手掌起泡的村干部们喜上眉梢,不觉辛苦。
看着丰收的甘蔗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闲置了两年之久的“荒废地”。为了这200多亩土地,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但仍迟迟未果。新上任的村书记袁柳娜来自甘蔗之乡——广西柳州,加上炉头村又开着一家远近闻名的红糖工厂,大家一拍即合,“种甘蔗”的事情就这么提上了日程。然而,土地荒废所涉及的30家农户也早已重新种上作物,其中就有袁柳娜的公公和婆婆。
“甘蔗要不要种?”“要。”“土地要不要整?”“要,而且是必须要。”在袁柳娜等人的再三劝说下,她的公婆放弃等油菜成熟再平整土地的想法。看着公婆泪眼婆娑,袁柳娜也鼻头一酸,但重启荒地的工作不能拖。平整土地当天,袁柳娜怕公婆难过,还特意带他们出去散心。“群众看干部,干部看书记,作为村书记我必须得做好榜样,但是公婆当了几十年的农民,油菜又快成熟了,他们是真不舍得。”袁柳娜说。
为了动员其他村民,袁柳娜和村干部一户户走访。年纪大的村民说方言,仫佬族的袁柳娜说普通话,语言不通,她就连比带划,听不懂就让村干部“翻译”,用心交流。“书记家都开挖了,大家的政策是一样的。”剩下的29户有样学样,纷纷加入。一百多亩的土地,历经五天便全部平整到位,选苗、播种、培土、灌水等一系列工作有序展开。
今年2月种下的甘蔗,国庆期间便有了收成,这让炉头村的所有村干部和村民尝到了“甜蜜”。11月1日,衢州市庙源溪食品有限公司(糖厂)正式成立,40亩的糖蔗开榨,这份“甜蜜”再次升级。甘蔗有销路,村里有收入。借着甘蔗,炉头村借着“非农化、非粮化”的契机,让100多亩抛荒地变成老百姓的“钱袋子”。
“要招人的时候群里喊一喊,家里问一问,总会有人来。”袁柳娜笑着介绍道,“种甘蔗忙的时候,最多的一天有48个人来干活,人均一个月能有三千来块钱。”村民在家门口的甘蔗林找到工作,真正体会到了乡村产业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条由甘蔗挑起的甜蜜共富路可不可以延长?袁柳娜在自己孩子的班集体活动中找到了灵感。为了让这条甜蜜共富路走得更远更广,在袁柳娜的带领下,炉头村两委干部面向中小学生开发了体验挖甘蔗、榨汁、做糖蜡烛的一系列的研学体验活动。
“最多的一天,我们差不多接待了600人次左右的学生。”袁柳娜展示着手机里的研学照片,“我们村在高铁环洋线大概有25亩的闲置区域,如果这边可以利用起来,造一个停车场、运动场,丰富研学活动和内容,利用研学这一途径发扬农业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当村书记,没经验。”袁柳娜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袁柳娜正在筹谋给村民送两斤红糖过个甜蜜新年。“甘蔗林和红糖厂都是自己村的,村集体今年有收入了,231名60岁以上的老人的惠衢保就是村里给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