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解决毒蘑菇中毒等炒作行为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9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水利局

信息来源:

分享:

每年夏季降雨来临,就是野生蘑菇的生长旺季,山间丛林里会冒出朵朵蘑菇。毒蘑菇却是是致命毒药,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损肝伤肾,甚至丧命。但近年来,存在不少不良居心的人拍制采食不认识但看起来漂亮的蘑菇视频,并上传至各大网络平台博取流量。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很多自媒体和观点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自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已报道十多期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对此,亟待对网络上毒蘑菇中毒等相关炒作行为进行关注和有效管理。

一是网络平台大力推广食用野生毒菌这一看似“有趣”的话题炒作并引流,极易对公众产生错误导向。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平台和急功近利的营销号、网红博主错误地引导了食用“毒蘑菇”这一不良导向,使公众成了最大的受害者。2023年7月26日,央广网刊文《吃毒蘑菇成了搞笑段子、探险游戏?别拿中毒当儿戏!》指出,近日,一条名为“被网友吃菌子中毒后的描述笑死”的话题登上热搜,评论区里很多人讲述所谓自己和身边人的“亲身经历”,比如描述看到某种“有趣”的幻觉,听到某种“搞笑”的声音等,导致大量网友纷纷对食用野生菌类产生猎奇心理,并跟风“误入歧途”。杭州市下城区热心市民杨帆表示,野生菌话题热度不减,引发了公众对于野生菌的好奇,激发了探索欲望。自媒体网络平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具有很大负面影响。

二是部分商家利用毒蘑菇的致幻作用作为营销噱头,误导消费者购买,对公众生命安全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去年以来,一些描述误食带毒野生菌后出现幻觉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一些不明情况、寻求刺激的人开始主动搜寻这类“致幻菌”,一些不法商家趁机揽客。在淘宝上,部分打着“致幻蘑菇”旗号的店铺中,“见手青”的月销量达百余单。而以“致幻菌”“见小人”等作为关键词搜索,售卖相应野生菌的店铺赫然出现在结果列表的靠前位置。云南省律师协会刑委会主任李春光说,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卖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卖家应当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副作用。商家以“可以致幻”“能见小人”等字眼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且没有明确风险提示,这种行为属于误导消费者,如果出现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祝良研究员介绍,在云南,“见手青”市场价为每公斤160元左右,网上售价更高;从收购到售卖,每公斤利润可达100元左右。正是可观的收入促使这些网络平台贩卖者铤而走险。

三是大量的网络视频和段子让公众产生“自己也能辨别毒菌”的错觉,进而自己烹饪野生菌。我国幅员辽阔,野生蘑菇种类多、分布广,目前已知可食用蘑菇有1000多种,毒蘑菇400多种,剧毒蘑菇40多种。网民仅靠“一刷而过”的网络科普视频无法准确判断哪些野生菌类具有毒性,且现阶段不存在简单可靠的鉴毒方法,仅凭外观几乎不能准确判断是否有毒。小红书用户橙子说,我琢磨着自己煮问题不大,我就吃两片,要是一个小时后没事,再吃两片。微博网民关灯吃面表示,充斥在日常生活的短视频、短文,潜移默化下给公众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部分民众以为烹饪野生菌简单,而产生了自己也能随意烹制的错觉。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党建办李兰英表示,泛滥的野生菌有趣见闻带来了危险的暗示,身边人都跃跃欲试,打算购买云南的野生菌自己烹饪。这种趋势必须得到遏制,不然会引发广泛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