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20026214413/2023-741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3-09-26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113308020026214413/2023-74102
教育局
2023-09-26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9-26 13:2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教育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教育局
陈昱安委员:
你在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建议》(第069号),区政府已交由给我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柯城区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促进人的发展这个核心,以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校园泛在化数字学习环境建设、学校现代教师研训中心建设、智能感知校园建设三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教育信息化“一心三三三模式”。柯城区基于以上实践探索,于2019年12月向教育部递交“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申报材料,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柯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后经市、省逐级遴选推荐,申报方案获得肯定,2020年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基厅函〔2020〕2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确认柯城区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创建以来柯城区教育局围绕“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初心,以教育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项目为抓手,打造“教育网络新底座”,建立教育数据仓,开展以
“校级应用+区域应用+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应用,在全国教育新基建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柯城区7篇案例入选。推广研训一体的现代教师研训中心模式,试点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英才教师培养, 普及技术支持下的新劳动教育、STEAM融学科学习和PBL项目化教学等,万田乡中心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培育学校。新华小学荣获中国STEM教育首批领航学校称号。
深化“互联网+教育”行动,打造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技术赋能的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我区城乡教育均衡模式从“一校两区”到“两区一校”的迭代升级,3篇案例在教育部“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案例评选中获奖,2021年4月2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浙江城乡教共体时引用了我区的典型案例,4个案例入选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典型案例,应邀录制《从“一校两区”到“两区一校”,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专题片,通过省教育厅“数字教育圆桌会“媒体平台栏目向全省推广。试点筹建“柯城区文化艺术网络学院”,探索“线上一所校、线下多所校”的未来教育模式,柯城区被教育部评为“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礼贤小学、大成小学获评部级优秀学校,云上名师工作室案例斩获“第五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二等奖。《柯城“云”享“数”学智慧教共体平台》等7篇案例入选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开发建设70余门数字资源课程向全省师生开放共享,全省假期公益课堂活动中,我区教师开设的网课获得全省浏览量和点赞量第一名,柯城区教育局获评“2022年全省精品教育数字资源开发活动优秀组织区域”。
完善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实施、应用、研究、实践体系,成立名师工作室引领师生素养提升,柯城区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8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6位学生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奖,风华学校余诚尔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00余位师生在全省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中获奖,17节课程荣获浙江省 “基础教育精品课”,其中8节课荣获“部级精品课”。培育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试点校,开展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智慧教与学模式变革等三大主题的项目研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数据驱动:初中学业水平评价与行为改进》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立项12项,教育技术论文省级获奖12篇、部级获奖4篇。
柯城区教育局将不断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
2023年6月1日
附委员提案原件:
关于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建议
当前,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据笔者了解衢州部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人才储备并不弱于全国其他地区,具备争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一、技术赋能现有基础架构
1、衢州市中小学现有网络基础架构优异,所有学校实现了教育城域网万兆接入。但实际体验与理论速度有所出入。笔者认为可邀请网络专家对设备参数进行优化,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性能。
2、邀请运维专家整合部分技术力量薄弱单位的闲置算力资源,使用开源免费方案融合算力,以全市中心化管理为目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万兆网络的性能。
3、工作中应重视高级技术人员本身能力,注意开源协议限制,低物料成本优化。避免无脑堆料,大刀阔斧重构的情况。
二、软硬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向倾向于基础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建设和运维管理。软件建设存在开发初期需求不明确,变更频繁,成本高,周期长等通病。故不建议单独开发专用软件,转而寻求市面已存在的软件项目,或部署开源免费项目。这考验运维人员和转任教师的专业行业知识储备程度。
1、尽量避免采购小公司开发的专用软件。小公司开发的软件大多打着人工智能的名义,行增删改查等基础功能之实。审批人员建议加入职业开发人员,完成功能审核。
2、注意软件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功能就是降低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是检验软件系统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智能化而增加基层工作人员数据录入负担有点本末倒置。
3、创建软件试用周期。当前项目推销通常是来到会议室,营销人员绘声绘色的用PPT给管理人员演讲。真到使用者手上,完全和PPT上两回事.我主张谁使用,谁签字.先用着试试,能满足一线使用者需求后再签合同.
三、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技术型教师的积极性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技术层面过多依赖本地小公司。笔者接触的本地企业本质只是其各个代理厂家的搬运工。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行业见解或成就。过度依赖他们也是限制我们取得突破性发展的瓶颈。
我市教育系统有着较多的在各自领域内较为专业的技术型教师。教师群体较为单纯,且他们大多是使用者兼运维人员。政策上鼓励引导让他们发声,阐述自身的专业领域内认知和适用所在学校的技术需求更有利于我们突破瓶颈,创建出独具特色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