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20026214413/2023-7409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3-09-26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113308020026214413/2023-74091
教育局
2023-09-26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9-26 11:14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教育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教育局
徐青云委员:
您在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加强研学基地高品质建设,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第16号),区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柯城区教育局和区文旅体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研学实践基地建设。融合学生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强化基地创建与管理。截至2022年底,柯城区有各级研学基地(营地)共4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市级17家,区级15家。
我们坚持做好示范点打造,辐射周边,覆盖全区。以沟溪乡余东未来乡村综合研学实践基地样板打造为示范。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位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衢州近郊,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向善,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是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是省内首个以农民画为特色的具有高识别度的“旅居型”未来乡村,除农民画特色外,区域内沿清溪两岸邻近乡村还有民间书法、制陶、竹编、剪纸、盆景、草龙舞、德门龙面、土窑烧饼等多项特色乡村艺术和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随着余东未来乡村建设的推进,这里也成为了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校外场域的试点,利用村统一收储的老旧房舍和空荒闲地微改造,基本形成了“一地两园 一堂多馆”的格局。“一地两园”即5000平方米的校外田园劳动基地、农耕园、一米菜园,“一堂多馆”即农民画讲堂、中国乡村美术馆、艺术图书馆、村播馆、竹编馆、清廉馆、乡贤馆、匠心坊、十大碗、共享食堂、南孔文创馆、东西部协作馆、农耕馆、阳光面馆、咖啡馆、乡味馆……,开发出包括农艺、园艺、文艺、技艺、工艺、体艺等“六艺”劳动研学实践课程。如每周下地、农耕体验、一米菜园美化设计、一米菜园“云种植”、农民画赏析、瓦片画、竹编、草编、文创制作、水文监测、学做妈妈饼、趣味农场蔬菜运动会、育苖 PK 赛、瓜果品鉴会、菜品展示会、余东演唱会、我绘乡村生活等系列劳动课程活动。截至目前,直接现场方式受益的学生、家长近6万人。
下一步以余东未来乡村为起点,辐射沟溪乡“九村共富联盟”村庄,覆盖全区9个乡镇,形成村庄串点成线,片区链接全域,组团促进互补的研学实践基地全域推进局面。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
衢州市柯城区教育局
2023年5月19日
附委员提案原件:
加强研学基地高品质建设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新热点。所谓研学基地就是将研学实践教育与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有机结合,以国学、农耕、手工等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研学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接受实践教育的平台。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实践证明,研学旅行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因此,要进一步挖掘柯城区的研学资源,推动研学与产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将研学实践教育培育成为柯城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柯城区研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柯城区现有省级研学基地2家、市级6家、区级28家,如邵永丰成正食品研学基地、余东农民画研学基地、石梁镇麻蓬村金庸武侠思想研学基地等,为研学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22年共有399批80936人参加研学活动。但研学基地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研学路线开发缺乏规划性。基地建设存在无序化、趋同化,建设单位各自为政,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未明确建设类型,也无法明确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
(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完善性。责任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特别是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困扰,导致学校不愿组织研学活动。
(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研学目标、内容和形式单一,课程场景建设没有特色,实践导师缺乏专业性,活动不够深入,游大于学或者只游不学,重赢利轻教育,活动效果不甚理想。
(四)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尚无统一的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学校缺乏与研学基地的对接合作等。
二、加快柯城区研学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加强研学基地资源调查,合理规划路线。深度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结合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打造特色乡村研学基地,力争走出一条“学游结合、寓教于乐、特色鲜明”的研学游项目发展之路。以乡镇为单位,系统规划,集约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教学网络,加强基地内部的互动性,将新建基地与现有基地形成基地集群,逐步提升建设品质,从而激发全域资源活力。根据基地特点,按亲近自然类、职业体验类、科技活动类、军事训练类、历史文化类、红色革命类将基地串点成线,打造主题鲜明的研学路线,形成全年龄段的研学旅游市场和“村设点、乡建群、区连线”的基地建设模式。
(二)建议加强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加快基地周边的交通、环境、住宿、餐饮、安全防护等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体验式设施的数量。建立研学旅行目标责任机制和评估机制,制定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的机制,配备足够的安全保障人员和监控设备,提升研学基地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建立信息平台,实时监控基地运行情况,促进研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三)建议注重研学基地“学”的价值开发,提高研学效果。研学课程设置必须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及基地自身的特色,将教育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融入到研学课程中,增强课程内容的教育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对学校的教师和基地的研学讲解员、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其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
(四)建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带动作用。由国资公司加大研学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对好的项目进行扶持和补贴,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拓展延伸乡村产业链,在基地周边配套发展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等项目,积极引导乡村由点状分散走向区域集聚发展,打造研学基地集群。同时通过街道与乡镇的对接帮扶,将城市资源注入乡村,促进城乡资源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双向流动,逐步形成“以强带弱、资源共享、规模发展、合作共赢”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