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2:4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浙江文促会
信息来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走进位于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南孔画乡文创产业基地,大俱源溪沿村而下,滋养着这一片浙西“桃花源”,展现出自然质朴的美。
穿行在余东村的小巷里,过目难忘的必然是那一幅幅色彩鲜艳、情感热烈的农民画,果园丰收、稻浪翻卷、舞龙舞狮、青山绿水、农家小院……这些场景出现在墙上、院里、窗上,甚至扇子、丝巾、T恤……农民画之于余东,不仅改造了余东的“形”,更进一步塑造了余东的“魂”,现今,更开拓了南孔画乡发展的“共富”之路。
余东村景
一
作家郑晓林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大地上生长的艺术》,记录了余东农民画从诞生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上个世纪70年代初衢州市衢县文化馆组织文化下乡,毛翔先和刘津来老师,在余东举办绘画培训班。播下了“种文化”的种子。
现今,这个不过817人的小山村,农民画家就有300多人,近400幅作品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等组织的美展中获奖。200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艺术世界》等媒体发表,近年来,余东农民画更是走向世界,把画展办到了日本、阿曼。
在文化强基计划的引领下,余东培育了300多名农民画家,其中骨干画家48名,成立了农民画家协会、艺术家联合会。出台激励政策,培养出了5名中国美协、中国民协会员,10名浙江省美协会员,1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画家经常走上全国全省领奖台,2022年全国大赛100多幅获奖作品中,余东就占据12席,获奖率近10%。
村里还建起了中国乡村美术馆,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农民画专业委员会落户余东。浙江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也在此设立写生创作培训基地。
中国乡村美术馆
除农民画组织之外,村里还成立了书法、诗歌、真好吃等20多个文艺协会,几十位村民戴上“厨师帽”,百余位村民成为“土专家”,入选首批浙江省美育示范村、省“艺术乡建”示范村、公共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2020年,“种文化——浙江衢州柯城余东农民画进京展”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展现新时代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
2021年以来,余东致力于将农民画有机融入“一统三化九场景”余东未来乡村建设规划,建成“一米菜园”,绘成“十里画廊”,形成美丽田园,成为省首批未来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首批金3A级景区村庄培育名单。著名评论员舒中胜说“余东画村胜过欧洲乡村”,中国画院院长卢禹舜题词“钱塘诗路、余东画村”。
二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一批农民画家刚学画画时,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各自妻子的强烈反对,“画什么画,画画又不能当饭吃”。
这也是余东农民画在得到发展机会时无法逃避的问题,要怎么才能端上“金饭碗”?答案在于“以文兴业”。为此,沟溪乡政府经过漫长探索、层层思考、细致规划,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农民画家集体创作
余东农民画从自娱自乐到增收致富,变化始于2003年。
2003年余东农民文化创作协会正式成立,在会长郑利民的推动下,沟溪乡政府举办了一场画展,20多名余东村村民的46幅画卖了1万余元,让农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从此余东村学画的农民越来越多,余东农民画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十几年来,村两委及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通过参加民间公益交流展示活动,在推动余东农民画“走出去”的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带了回来。当时的画家们除了外出画墙绘这个基本收入之外,也通过文创衍生产品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6年开始,村里与上海、深圳文化企业对接,开发农民画丝巾、背包、雨伞等60余种衍生产品,并借助义乌文博会、广交会、上海旅交会等平台,将农民画衍生产品推向海内外。
2017年,由余东村集体、农民画家、专业运营团队共同组建的衢州余东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推动余东村走上专业化的“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2018年,余东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9年,余东村与衢州金色假日旅游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余东农民画研学基地,吸引40余批、近万人次中小学生开展农民画研学游。
2020年,余东·中国乡村美术馆正式开馆。
此后,全国农民画专业委员会顺利落户余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省内外院校在当地设立了研学基地,20多所高校师生来此研学采风……余东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余东村农民画走出了产业新天地,与此同时,余东还发动群众共建共治、“两进两回”“招商招引”,吸引了诸如“南孔文创”“余东秀”等一批文创业态入驻,画家以农民画版权入股,以丝巾、背包等文创产品的形式销售。
画家富还带着村民一起富,花画乡村,发展露营基地、鹿野湾等一批研学、旅游、民宿项目相继落成,还创成了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省4A级景区镇,沟溪乡实现了从纯农业乡镇到农文旅融合乡镇的转变。两年来共吸引游客近60万人次,村民连续3年收入增速位于全市前列。
在此基础上,衢州打造南孔画乡文创产业基地,加强与万事利集团、中国美院、华为集团等合作,积极开发农民画工艺品、纺织品、纪念品、数字藏品(NFT)等农民画文创衍生品开发;打造农民画线上交易平台,举办农民画网上作品展,打造网络艺术学院,培育本土直播网红,推动线上线下销售,扩大农民画产业规模;拉长农民画产业链,推进中国乡村美术馆、大师工作坊、主题精品民宿、农耕文化园、青年旅社、艺术地球村研学基地等产业项目建设。
游览“小火车”穿行在余东村
三
腰包鼓了,村子富了,村民们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乡村治理方面,余东以一幅画为核心,通过造产业、造场景、造邻里,激活“共赏、共建、共享、共治、共富”的美丽画村。
关注“一老一小”,做好线上+线下全生命周期幸福生活场景,优化公共服务,余东村通过人民公社大食堂·健康驿站打造老年幸福之家,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依靠数字化手段,解决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安全监护等问题;打造儿童之家,通过点单连线城区优质学校,常态化开展“互联网+”同步互动课堂,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余东还打造了全域性、全景式文化礼堂,形成了“一个中心礼堂+N个特色场馆”的模式,建设有礼乡村。通过一首村歌、一支村舞、一支画笔、一个乡村小品,“四个一”来演绎“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做到了把村民从床上拉起来,让村民从家里走出来,让“写诗、绘画、唱歌、跳舞”成为乡村新生活,让“作揖、微笑、鼓掌、点赞”成为乡村新风尚。
近年来,余东在满足村民精神生活上更进一步,通过乡村音乐会、“十大碗”比拼、乡村旗袍秀、乡村书法赛等活动,打造了一个充满乐趣、全民参与的邻里生活场景。同时,开展非洲鼓、全国农民画邀请展、全国农民画论坛、农民画写生交流等活动,主动对接杭州亚运会,构建新时代文明文化双高地。
现如今,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余东村民日子越过越好,社会风貌和谐安定,数十年没有发生信访、刑事案件,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集体意识、个体意识内在协调,孕育了更加良好的乡风民风和道德风尚,连续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特色文化礼堂,成为省农村文化礼堂赋能共同富裕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余东村大俱源溪
余东村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幅余东村民的勤劳致富画卷,更是文化带动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奋斗画卷。2022年底,南孔画乡文创产业基地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3—2025年)扶持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徐徐展开。
余东,从“一幅画”出发,突破了自上而下“文化下乡”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化,继而带动周边地区“众文化”联动成片,生动展示了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诠释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彩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