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02002621767Q/2023-740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发展和改革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20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11330802002621767Q/2023-74017
发展和改革局
2023-07-20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7-20 16:2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发展和改革局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发改局
苏青华委员:
您在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加快推进柯城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议的提案》(第20号),区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市委、区委的一项中心工作。区委九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八大专项行动之一。2022年,我区城镇化率达到78.1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89个百分点和4.71个百分点。我们围绕健全组织架构、共富集聚搬迁、公共服务提档、基础设施改造、改革攻坚突破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一、工作情况。
(一)扎实推进前期工作。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我们健全推动工作的组织架构、开展城镇化宣传工作,通过引育人才,提升全区人口总量和质量,从人的方面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年初,我区已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为强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高效推进,成立“1+6+X”推进办【“1”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6”指专项工作推进办,由资规,农业农村,住建,教育,卫健,民政6个部门分别牵头组成;“X”指涉及各项重点工作、重大改革、重要指标的责任单位和部门,根据任务安排适时调整】。并设立9个乡镇专项工作推进办、1个街道专项工作推进办,确保各项工作贯通至乡镇一级;二是市区联动调研。今年2月份,市、区城镇化专项调研组专门走访我区七里乡治岭村和杨坞村,了解当地群众住房、就学、医疗等需求,分析当地群众搬迁存在的顾虑,从“人、钱、地”三个关键点层层剖析,为偏远自然村整村搬迁的启动扎实基础;三是强化基层宣传。重点聚焦基层宣传指导,制定并发放《柯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应知应会手册》500份至各乡镇、村(社),结合8090宣讲活动,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体系化推进的工作局面,让群众知晓,让基层干部重视;
(二)全力落实大搬快聚。
大力推动山区库区农民的大搬快聚工作,合理谋划搬迁自然村、规划集聚点、加快安置点的建设工作。一是聚焦农民搬迁。制定了15个村的搬迁计划,截至5月底,15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第二次摸排工作并启动整村搬迁【石梁上社、石梁大坑源、九华周公山、万田上厅、七里茶坞口、沟溪主棚坞、沟溪天福寺、华墅金岗庵、石室石五垅、航埠官田、航埠窑里、黄家上何家、黄家下何家、黄家上宣、黄家下卢】,5月底已完成搬迁自然村6个,共计144户531人。全区共富大搬迁任务数是1500户,截至5月31日共完成报名618户;二是推动农民集聚。围绕《柯城区“安居兴衢 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实施意见》,我们构建“1+5+7”集聚点安置体系【打造1个“万人集聚”共富安置区,5个“百亩千人”共富集聚点,7个乡镇集聚共富点】,基本形成农民集聚共富点选址规划。集聚吸引力提高,具备“以房等人”的优势。目前同比其它县(市、区),我们集聚点选址吸引力不够,房屋价值最低,因此,我们从搬迁奖励入手,根据测算,净支出21.5万元得到一套价值约为80万元的公寓(得房100m2);三是加快安置点建设。摸排5个新建、续建集聚安置类项目【航埠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富小区项目(上下河东)、柯城区石梁镇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柯城区九华乡乡村未来社区建设项目、柯城区双西港片区落马桥安置小区(一期)、柯城区衢化昌苑安置小区(一期)】,已累计完成投资3.52亿元。
(三)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结合公共服务七优享等工作,合理谋划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项目。一是教育方面提档升级。对全区招生入学政策实行“一调整两放宽改革”,进一步明确随迁子女转学政策,仅需提供居住证、劳动依据就可申请转学,今年春季共完成中小学转学171人,同比增长533%.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航埠镇河东小学、航埠镇民族小学、新华小学下村小学3所学校的撤并工作;二是医疗方面加快完善。区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项目总体进度完成57%,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总体进度完成64%,区第二人民医院项目总体进度完成55%;衢州市怡宁医院迁建项目总体进度完成40%;柯城区康复医院建设项目正在对接供地事宜。区人民医院持续开展三乙创建工作,区妇保院持续推进二乙评审重点项目工作;三是养老方面全力推进。石梁镇敬老院项目总工程进度已达35%;幸福食堂(助餐点)进度已达57%;5家老年食堂已完成建设,3家施工装修中,2家项目前期流程中。助餐点已完成建设29个,建设中11个,完成选址准备建设5个;新增认知障碍专区床位50张以上;已基本完成专区施工改造。
(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合理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城市有机更新、城乡危房解危等工作。一是未来社区稳步推进。书院未来社区已完成省厅验收复核,正在积极向上对接待出结果;2023年度11个省级未来社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待批复,初步设计方案文本编制中;花港未来社区已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盈川未来社区项目方案、土地控规调整,预计6月底可挂牌;本年度14个市级未来社区实施方案设计单位确定已进行现场调研,实施方案启动编制,计划6月中旬完成评审;二是城市有机更新加快进展。城北片区征收目前正在进行入户评估阶段;黄家片区征收截止5月31日累计完成签约41户,完成比例97.62%;三是城乡危房动态解危。柯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完成项建批复、可研报送工作,累计完成32幢C级危房整治;农村危房累计共治理农村C、D级危房137幢,其中C级危房107幢、D级危房30幢。
(五)改革攻坚成效突破。
从重大改革、争创试点出发,不断谋划区划调整和土地结构改革。一是“村改居”“社改股”率先发力。我区率先完成全市“村改居”“社改股”试点工作,得到市委书记高屹批示肯定;花园街道上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顺利完成深化股改工作,按一人一股进行量化分红,并将股权证纳入“邻礼通”平台,实行数字化管理;二是“三块地”改革持续引领。承包地改革方面,加强农业主体引育,持续推进农村土地集体连片流转,截至5月底全区承包地流转率已达68.89%;宅基地改革方面,加强对各乡镇农房盘活工作的指导,截至5月底全区已累计新增农房盘活280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方面,将结合农民搬迁集聚工作,紧盯腾退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快工作的推进;三是土地二轮延包稳步推进。在花园街道新姜村、衢化街道缸窑村、石室乡石室村、万田乡上蒋村、姜家山乡三山村、双港街道南村村6个行政村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前期调研,梳理各村自1994年土地承包以来的台账资料、存在的人地矛盾、2018年土地确权颁证、土地调整等问题,为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扎实推进打好基础。
二、下步打算
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增量0.8万人,增速1.50%,位列全市第1,相比其它县(市、区)。我们在搬迁聚集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在招引人才、增加人口方面存在独特的地域优势,下一步,我们将以“大搬快聚”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围绕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等方面不断引人聚人,实现常住人口稳步增长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目标2023年城镇化率实现78.6%以上,2025年城镇化率实现79%以上,2027年的目标80%以上。
(一)产业推进谋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光电项目。截止目前,累计已落地光电产业项目4个【东巨康,鑫元电子、航电、元森光电】,预计2023年累计完成投资额5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左右,项目落地能带动外来务工人员1800余人的就业;二是大力推进服务业项目。结合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我们招引并落地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数字贸易科技园、四省边际顺丰丰泰智慧物流产业基地、衢州森联新能源汽车综合体项目】,总投资额,预计能带动外来务工人员3000余人就业;三是大力推进新招引重大项目。今年5月,新招引的众铭安、梵西2个项目总投资78亿元,真正落地开工投产预计能带动外来务工人员3000余人就业,我们将做好流程对接,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二)人才招引谋发展。一是招引高层次人才。对新引进来柯城区工作的大学生,给予一定面积的购房补助,预计每年能引进高层次人才约200人;二是招引进高校毕业生。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按照签订合同时间,不同学历,就业性质等分别每年3000-10000元的补助,预计每年能引进高校毕业生约7000人,其中外地户籍或农村户籍约2000人;三是招引市外务工人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各类院校、劳务经纪人、村集体、在职企业员工等主体,为企业输送市外新员工参保三个月以上的,按照不同月份分别一次性给予1500-2500元的补助,预计每年能引进室市外员工约2200人。
(三)集聚搬迁谋发展。一是推进库区项目搬迁聚集。根据测算,柯城区石七线、弈谷-石梁段等交通工程项目,搬迁约70户,280人;抽水蓄能项目,搬迁约44户,132人;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搬迁约68户,204人。其余包括3000余人主动进城生活作为常住人口;二是推进共富大搬迁。围绕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村D级危房、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推进零散户第一期公寓式安置工作,9个乡镇积极带动群众报名,报名结束预计带动1500户群众进城安置;三是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按照先征迁后调整的时序,2023年计划撤乡1个,新增街道1个,乡改街道1个;至2027年计划撤乡3个,乡改街道2个,新增街道1个,共计约调整3000余人,促进人口向中心流动。
借此机会,希望您能多多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群策群力帮助柯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建言献策,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衢州市柯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6月8日
政协提案原文: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城镇发展必然历程,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1年柯城区城镇化水平为77.35%,标志着进入了城镇化的中后期,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组织结构进入转型的全新阶段。
一、柯城区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主要得益于城市框架的拉大、布局的优化和城乡属性的调整,截至2020年,柯城区城镇化率达到76.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84个百分点和4.56个百分点;2021年城镇化率达到了77.35%,一直高居全市首位,比衢江区高31.13个百分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土地、产权、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实行城乡二元制度,严重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匮乏,已经引发信访、治安、流动人员管理、特殊群体、公共安全等问题,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过程不断加快,规划建设滞后矛盾日益凸显,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无论是从功能、规模还是档次上来说,都远远不能满足市民们的需求。
(二)产业布局尚不合理。目前我区仍处于省内加快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从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看,一方面与城市建设不协调,由于传统产业布局缺乏系统规划,导致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布局相互隔离,“产”“城”脱离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与城乡统筹不协调,近年来按照“一乡一品、串点成线”的工作思路,促使乡镇产业平台开始搭建,但产业集聚机制尚未健全,造成现在乡镇产业平台呈现“碎片化”。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城镇化移民过程中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重大项目和城郊村庄拆迁安置政策较好,水库移民搬迁均为“一库一策”,扶贫异地搬迁政策(整村搬迁农民1.5万元/户,低收入入农户3万元/户)吸引力一般,政策缺乏系统性,只有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3个地方有较好的公寓安置补助政策。
二、下步对策与建议
(一)有序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细化各乡镇(街道)主体功能,划定“三区三线”,规划城镇建设空间总面积。实施三区差异化城镇化发展举措,促进空间有序平衡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做强主城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一心四片空间格局(老城文旅商贸中心、智慧新城片区、专业市场片区、双西港片区和衢化片区),聚焦区域整体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全区整体发展。以航埠为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支撑、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局面;科学实施“721”梯度安置导控体系,引导转移农民70%进城、20%入镇、10%在中心村。原则上对姜家山乡等距离城区5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撤乡(镇)改街,对常住人口少于3000人的乡镇要进行合理撤并,有效缓解公共资源浪费,降低行政成本。
(二)加快各类搬迁集聚,创新搬迁政策。一是创新优化搬迁政策。积极推动水库移民、地质灾害等异地搬迁,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搬迁等分类搬迁,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复垦等工作,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开展房票、公寓等多元化安置模式。二是加强异地搬迁后续帮扶。以推动农民集聚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便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丰富移民文化活动,引导移民村物业经济,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促进移民村共同富裕,确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久、富得快”。三是同步盘活资源资产。集中力量推动偏远零散自然村整村搬迁,特别是对人口少、零散村庄村要通过合并、搬迁等行政手段促进人口集聚,对20户以下的村庄进行整村搬迁。同时,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出台的《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大对避让搬迁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打造高质量未来社区,优化城镇配套。一是以余东村为样板,强化示范引领,在安置小区、镇级迁建安置点探索新型城乡共富单元,打造“田园自然+基础配套+产业平台+文化创新”的未来乡村。以“梯度转移”破解农户“想住新房又不愿进城”难题,采取项目实施范围内农户与范围外自然村村民置换房屋方式,以低成本置换差价从“矮泥房”搬进“新楼房”,迅速改善不愿进城农户生活条件的同时,被置换的农户也获得进城安置优先选房资格,实现双方共赢。二是深化户籍业务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服务,依托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拓展“全省通办”“区域通办”“跨省通办”业务范围,探索尝试对更多户口迁移事项的“全省通办”,对新生儿入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的“长三角区域通办”,对户口类证明等6个事项的“跨省通办”。进一步扩大人才落户对象范围,通过各类服务的不断优化升级,让想在柯城安家落户的外来人员方便落户。三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实现城镇就学“零门槛”,加快构建以教育促进人口集聚、保障人口集聚的政策机制。抓住生态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加快建设光电小微园,培育壮大金沃精工、东巨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大吸纳转移人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