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023-7384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5-05
发文字号: 柯政办发〔2023〕16号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2023-73848

  • 主题分类:

    科技

  • 发布机构:

    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2023-05-05

  • 文号:

    柯政办发〔2023〕16号

  • 规范性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柯城区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05 15:15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区府办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单位):

《柯城区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区十届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柯城区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浙政发〔2023〕6号)和《衢州市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衢政办发〔2023〕11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融入省、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和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加快塑造我区人才科技新优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关键,全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加快塑造我区人才科技新优势,努力为衢州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贡献柯城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才科技新优势进一步凸显,四省边际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突破,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突破3.2%,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25人年以上。

——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四省边际创新要素最富集、创新氛围最活跃的产业创新引领区、产业共富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争创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市级研发中心15家以上,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60%以上。

——重大引领性硬核成果加快涌现。重点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深化光电、半导体等领域科技攻关,形成一批硬核成果,以科技引领产业格局重塑、发展动能重塑、产业生态重塑,打造长三角光电产业集群,力争取得3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成果。

——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加快打造山区县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引进院士团队1个以上,集聚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6人,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400人。创新环境评价指数力争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2个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18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要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

1.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支持金沃精工等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及实验室通过建立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促进相近领域实验室资源共享,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到2027年,力争建成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5家、市级研发中心10家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经信局〈商务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

2.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坚持产业驱动、需求导向,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创新资源,以“五链融合”为契机,持续推进柯城-智慧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数字农业科创园、柑橘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科创载体建设。力争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以上。到2027年,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规模效益、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科技服务成效显著。(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经信局〈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

3.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金沃精工等企业研究院的支持力度。鼓励工业、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支持浙工大柯城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委人才办、区经信局〈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浙工大柯城产业发展研究院)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

4.加强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接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链相关技术需求,动态梳理排摸我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部署攻关技术路线图,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5个以上,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个以上,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0项以上,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80%以上。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请认定首台(套)。(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经信局〈商务局〉)

5.创新科技攻关机制。创新科技攻关组织模式,推广“企业出题、院校破题、政府助题”新模式,采用“揭榜挂帅”“经费包干制”等形式,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创建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并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前瞻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争取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成果,原生一批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经信局〈商务局〉)

(三)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

6.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健全“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体系。到2027年,力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6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或“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经信局〈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

7.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到2027年,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8亿元。持续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力争新增首台(套)产品1项以上。增强高校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力,向全区推广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先用后转”试点,每年免费许可专利成果5项以上,打造经典案例1个。(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商务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

8.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提升“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力争每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8%以上。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企业协同机制。到202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商务局〉、区发改局、区科技局〈科协〉)

(四)实施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行动

9.深化人才支撑保障。大力实施“高校榄才”“联动聚才”“定向引才”三大计划。深化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打造卓越工程师训练营、孵化器、集散地。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完善技工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到2027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5个以上,新入选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1个以上。每年力争新引进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0人以上、大学毕业生7000人以上,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以上,新培养产业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区经信局〈商务局〉、区科技局〈科协〉、区教育局)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开展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推行“首席科技官”和“科技联络官”制度。迭代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立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体系。健全常态化人才服务机制,做好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教育局、区科技局〈科协〉、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五)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

11.打造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加强科技政策保障,实施创新创业计划,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以产业研究院为依托,促进科技资源的对接与合作,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区经信局〈商务局〉、区委人才办)

12.科技助推民生改善。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加快“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建设。开展“博士驻企”行动,新建15个以上高质量、高效益、高转化率的博士创新站,集聚300名以上创新研发骨干。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省市区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22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区发改局、区科技局〈科协〉、区委人才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

(六)实施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打造行动

13.扩大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扩大科技交流合作,以“一产业一研究院”为导向,谋划建设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链相匹配的省级企业研究院。支持“链主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共建省重点实验室。鼓励第三方科技创新服务队伍提升业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全方位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商务局〉、区教育局)

14.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重要部署,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保障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围绕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推进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加快知识产权质押、保险和证券化服务提质扩面,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资本运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到2027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额力争达5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15.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包容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深入打造“十联动”创新生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推动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向公众宣传普及,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科协〉、区委宣传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超常规力度一体化推进科技、人才、教育建设,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与智造新城、智慧新城联动的管理机制。强化要素、政策协同,集中财力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重点工作,加大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

(二)加强财税政策保障。加大科技多元化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着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对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加强考核评价。围绕我区“315”科技创新体系的任务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滚动实施、迭代完善,健全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考核评价,建立“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评价体系,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