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2 16:58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局
信息来源:
郑曼古代表:
你在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对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建议》(第17号),区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柯城区农业农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抛荒地整治特别是主干道、沿路沿线整治作为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村风貌提升重要抓手,全面动员,多措并举,切实推进抛荒地复垦复种。
一、明确目标,凝聚共识
为全方位抓好抛荒地整治工作,我局组织业务科室及第三方公司人员、力量,对辖区万坞线、苦狮线、石华线、沿江公路、320国道、花木线、沟直线、新351国道等主干道两侧抛荒地情况实地检查,通过第三方落实地块图斑,形成区位图和清单,明确相关乡镇整治任务目标。
二、联合督查,压实责任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压实机制。期间联合区纪委对各乡镇(街道)抛荒治理情况开展联合督查,发布督查通报。对完成工作突出的乡镇(街道)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乡镇(街道)予以点名通报。
三、深挖潜力,完善模式
如我区九华乡“上铺模式”,采用“由村集体将农户的抛荒耕地进行集中管理种植,粮食收成与农户五五分红”,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让“沉睡的良田”重新唤发生机,今年九华乡13个村纷纷借鉴“上铺模式”,对2400余亩土地进行代管、代种、代收,带动2000多户农户年增收300多万元,村集体年增收90多万元。“集体托管+五五分成”的“上铺模式”,入选今年浙江省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姜家山三山村通过“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大户+农户”产村融合模式,积极探索长效共富机制。由村集体建立“初心”共富工坊,建立占地15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三山村共同富裕示范园,一期种植基地整治抛荒地650余亩,惠及农户340余户。一方面可为农户带来租金收益,另一方面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参与田间管理,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四、服务下乡,抗旱保丰收
面对持续旱情,我局组织农技人员直插“一线”,分组分片下基地开展常态化技术服务工作,深入到九华、石梁、沟溪、万田等乡镇,对田块种植、高粱、水稻、芝麻等农作物种植开展田间指导,指导主体及时抽水灌田,补种抢种,防治因错过生产季节,影响农事生产。期间提供技术服务面积达2万余亩,共服务主体107余人次。
五、抓示范节点,部署油菜种植
为提升整治成效,防止为整治而整治,今年我局组织人员多次实地踏勘北环线等重点干道节点,摸清沿线种植主体情况,并组织主体座谈会,要求沿路沿线两侧50米范围内水稻、油菜采用高标准手工或机械种植,不允许抛洒播种,杜绝耕地抛荒,确保实现种出产业、种出风景成效。
六、整合政策激励,促进整治成效
制定出台《诗画风光带沿路沿线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意见》,对沿线50米范围内采用高标准人工种植油菜的主体或农户,在种植规模补贴基础上,每亩再给予200元补助。在景观节点种植彩色油菜的,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700元补助。加大粮食扶持力度,今年早稻规模粮补从280元/亩增加到350元/亩。通过政策引导,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政策精准落实推动整治工作稳定发展。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
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8日
建议原文: 对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建议
作为农村代表,发现周边存在土地抛荒问题,特提出建议如下:
1. 做好土地整治后半篇文章,不断强化土地整治项目的种植利用和后续管护工作,切实提高新增耕地的利用率,避免出现长期闲置情况;
2. 提高种植作物的多样性,防止单一地种植水稻,在只能种植单季水稻的地块考虑种植油菜等作物,尤其是村庄周边等地种植油菜可有效提升村庄美观度,打造油菜风景线;
建立完善督查机制,给予各村一定的发言权及建议权,提高人大代表尤其是农业线代表对农业种植情况的督查率,经常开展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