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020026214413/2023-689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3-02-17
发文字号: 有效性:
  • 信息索引号:

    113308020026214413/2023-68927

  • 主题分类:

  • 发布机构:

    教育局

  • 成文日期:

    2023-02-17

  • 文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选课集中培训项目申报书

发布时间:2023-02-17 14:4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教育局

信息来源:

分享:

(一需求分析

    根据培训目标人群在某个培训层级及领域应达到的要求,分析本项目参训人员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颁布。从20169月起,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改名为《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以政治认同为指向,突出价值引领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政治认同为指向,培育有理想、有自信的中国公民。在价值引领上尝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革命传统教育进教材、总体国家安全观进教材等新方式。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为例,这一内容在以往的课程和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统编教材以一个单元的篇幅,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重要价值。

2.以理性精神为指向,彰显人文底蕴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理性精神为指向,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选材过程中,充分注重思想性,充分体现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培育,进而形成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辩证性认识。如八年级教材规则部分的内容中关于“在无人的道口,是不是还要遵守交通规则”的讨论、关于坚持爱国和如何“理性爱国”的思考,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为学生形成完整、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就成为学生展现思维、深化思维和拓展思维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形式。

3.以法治意识为指向,培育法治信仰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法治意识为指向,培育有自尊、有规则的中国公民。教材帮助儿童认识法律的重要作用,增强宪法意识,培育法治信仰,引导学生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首先是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其次是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内容。编写法治教育专册,供六年级和八年级使用,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其他册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第三是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失学儿童上学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以公共参与为指向,引导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以公共参与为指向,培育有担当、能实践的中国公民。教材在各个单元都将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教材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二具体目标

目标要具体明确、清晰可测、结果导向;表述要简明扼要、逐条列出、不宜过多。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型构建等方面有显著提高,能够在本校、本县区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构建的理论素养。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等,提升学员对《道德与法治》的思考与理解。

2.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能力。

(三设计思路

1.根据培训目标,说明本项目分设几个培训模块。

2.将若干个培训模块及其培训方式用框架结构图或者流程图进行表达。

3.16学分以下项目本栏可不填写。

(三)设计思路

(请向本项目参训对象分3段阐述如下要点:第一,本项目如何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模块;第二,对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以及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围绕本项目的目标、内容、形式,用框架结构图对整个设计思路进行图示化表达)

 

本项目采取“问题导向—--理论支撑----实践策略 ----策略实施 ----反思提升的设计思路。本项培训以学员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初步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目标,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观摩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整个设计思路可用下列图来表示,由两条明线组成,一是培训内容的进展,二是培训方式的落实。






    模块一问题导向。本项培训遵循实践即研究的思想,初步理解与实施《道德与法治》程的理念与实践。针对初中级教师接受能力强,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模块二理论支撑:了解并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学习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的理论。

模块三实践策略:了解《道德与法治》学习单的设计的基本框架、尝试读书单的编制,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模块四策略实施:基于以上实践策略,观摩《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同课型的设计、研讨和展示。 

模块五反思提升:从当前课堂读写问题的收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支撑、以及课堂中的实践策略的掌握、再到小组中《道德与法治》的实施,最终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的课自己的理解。

    

1.将全部基础学分分解为各项学习活动进行总体设计,不同培训层次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学分比例应符合该类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学分结构指南的要求。

2.课程模块:根据培训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模块设计应围绕主题,模块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关联;模块名称应有清晰的主题表达,不能用培训形式代替。16学分及以下的项目可不设多个模块。

3.课程名称:根据不同模块的主题配置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不得与培训形式混淆。

4.培训者:填入姓名即可,不必说明职称、单位等信息;项目负责人必须承担具体课程;鼓励培训者多样化,优秀学员代表也可作为培训者。

5.培训形式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类课程是指以培养学员实践意识、行动习惯和操作能力为旨归的课程。

    6.“实践安排对课表中所涉及实践类培训课程如何实施进行简要介绍包含地点、内容、形式要素。

培训模块

课程名称

基础学分

培训者

培训形式

理论/实践

实践安排

理论

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解读

4

施燕红

专题讲座

理论


《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解读

4

毛芳芳

专题讲座

理论


策略

掌握

《道德与法治》材料选择和运用技能与策略

4

廖丽萍

专题讲座

理论


《道德与法治》不同主题板块的研讨

4

吕虹

专题讲座

实践

观课评课

课堂

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实施策略

4

吴芳琴

上课研讨

实践

观课评课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

4

江剑

课堂实践

实践

观课评课

共计 24 学分,其中理论类课程学分12占比 50%  实践课程学分12 占比 50%

(五师资说明

    1.“姓名”与“课程名称”必须与“课程总表”所列信息一致,不得遗漏。

    2.基本情况填职称、职务、所属单位、专业特长等信息。

    3.同一人负责多个课程请合并姓名栏单元格集中表述。

姓名

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内容简介

施燕红

衢州市教研室副主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体例解读

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质

毛芳芳

衢州市道德与法治名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体例解读

新教材编排意图解读

廖丽萍

衢州柯城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省特级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的技能与策略

课程的示范;

吕虹

衢州衢江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省特级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结合不同课型的研讨

解读道德与法治基本特征、基本策略

吴芳琴

衢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例实施

江剑

衢州市道德与法治名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例示范

(六实施条件

    围绕本项目的培训目标,从申报机构的专业优势、硬件条件、项目负责人的特长经验3个方面说明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

柯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是柯城区教育局直属的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全区中小学“师干训”工作。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专门的培训场地,配有专业的多媒体设施,从硬件方面优化了培训条件。学校经过“实践+反思”,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培训、教研、科研”进行有机融合,使培训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符合新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向需要,从软件方面提升了培训品质。

年来,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甚而教育课改”为宗旨,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切入口,确立了“重心下移,着眼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校本研修制度建设,营造课改内外氛围,搭建教师研修平台,引领基础教育课改实施”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探索:“围绕课改抓课题,结合课题抓培训,结合培训搞教研”的“研”一体化工作机制,将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发挥出最佳培训效益。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和“领雁工程”培训过程中,我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的各项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并实施各项培训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

廖丽萍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从事教师培训工作之后,一直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遵循和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培训项目。培训项目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多样性等原则,取得很好的培训实效。

(七)课程作业

   作业要求应符合培训目标,体现培训效果;应具体明确、清晰列明,不可笼统泛化。

1.培训感悟或培训小结一篇(500字以上)。

2.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设计一份

(八)结业考核标准

    4条标准所有项目统一,可根据本项目特点增补其他考核标准。

1.培训期间,学员每半天登录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公众号进行签到,一般不准请假。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将按8学分/天的标准在省培管理平台中自动扣除相应学分。

2.缺课时间超过五分之一的,或未按要求递交述各项作业的参训期间发生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成绩均判定不合格、不予结业、不记学分。

3.培训结束前及时递交述各项规定作业,经考核通过,准予结业,成绩认定为合格

4.学员在参训期间表现积极、缺勤、主动服务班级事务、高质量完成各项作业的,可获得优秀学员评比资格,名额控制在班级实到人数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