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2 12:26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民政局
信息来源:
2023年以来,柯城区民政局围绕助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根据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不断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大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在制度上更加成熟定型、在措施上更加保障有力、在服务上更加便民惠民、在需求上更加暖心贴心,着力构建社会救助“四张网”,助力共同富裕班列驶入快车道。
一、强化分类保障,织密政策“保障网”。
以“1+8+X”省大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形成了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构建了五个层次四大类型组成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上分为特困、低保、低保边缘、支出型贫困救助、临时救助等5个层次,功能作用上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补充性救助4大类型。对不同层次的救助对象,可根据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类型救助。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我区低收入家庭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柯城区针对政策边缘特殊群体不断拓宽救助渠道,探索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专项救助范围,制定并完善《柯城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救济实施细则》,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已发放专项救助资金93.03万元,惠及特殊困难老年人、特殊低保对象、特殊重病家庭等对象203人,有力地保障了特殊的“沉默少数”。
二、强化精准救助,升级动态“监测网”。
依托省统建社会救助平台,完善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做到动态监测、异常预警、及时处置,深化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特别是医保推送数据和扶贫监测反馈信息,实现社会救助帮困主题、救助资源、困难对象等信息数据互通共享,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并实现14个社会救助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发挥基层网格的“触角”和“前哨”作用,协同推进“线上+线下”双轨复核程序,精准认定困难救助对象。线上,通过“浙里办”或浙江政务服务网受理救助申请,规范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认定程序,实现医保、人社、房产、工商、银行、车辆等26项数据信息共享,对救助对象做到“逢进必核”。线下,充分发挥“组团联村、干部联户”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精准识贫、主动发现困难对象,将传统入户调查和现代信息核对手段相结合,确保线上线下数据吻合,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机制,将骗取社会救助行为纳入诚信记录,提高救助资格认定精度。
三、强化共富支持,精密排摸“需求网”。
一是依托组团联村、干部联户工作机制,开展结对帮扶“问需求、解难题”活动,完成结对入户走访4457次,梳理个性需求560多条。二是发挥助联体多元联动功能,通过购买服务和区、乡、村三级联动,逐村逐户开展网格式的需求排摸,摸清低保、低边、特困(分散供养)等地收入家庭的基础数据,重点围绕其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情况、教育情况、就业情况、身体情况、支出情况等方面多维度了解,精准处理低收入家庭的实际帮扶需求,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帮扶需求清单。三是梳理归集共富支持清单。按照部门和惠民补贴单位职能,整合医保、人社、教育、残联、住建、农业农村、水电、华数等单位帮扶政策,归集汇总帮扶救助政策清单,形成统一的“浙有众扶政策服务卡”。
四、强化联动众扶,打造暖心“服务网”。
着眼共富背景下的社会救助新定位,积极促进社会救助从物质型向关爱和发展型转变。一是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在乡镇街道一级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前移兜底保障关口,2022年累计完成幸福清单送达和探访关爱21054次,完成4000户救助家庭“敲门问需”。二是主动协同参与高额医疗费用化解。根据医保部门推送大额医疗费用信息,系统预警提示给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主动发现因病致贫或返贫对象,协同参与高额医疗化解24人次,化解资金95.16万元,有效避免了“一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悲剧的发生。三是统筹整合救助帮扶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积极对接区慈善总会、山海协作单位、区妇联、曙光公益、雪儿梦、志愿者等组织和个人,实施涵盖教、住、行、医、用等方面的点对点帮扶举措,发放慰问资金52.16万元,儿童健康防疫包和生活物资2500多份。点亮“微心愿”4000多个,启动“爱心护瞳,光明未来”、“山区夕阳红”等公益慈善项目,逐步形成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