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通用政策#养老服务业务办理#养老服务行业管理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养老服务 > 养老服务通用政策
索引号: 113308020026215051/2023-0048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民政局 成文日期: 2023-01-19
发文字号: 有效性:

柯城聚焦四模式 破解四困境柯城区努力探索山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3-01-19 15:02 来源: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柯城区地处浙西山区,下辖2镇7乡9街道,2021年户籍人口44.21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10.91万人,其中山区老人2.42万人,占比22.18%。近年来,区民政局立足山区养老基础薄弱,空巢独居老人多、居住分散的实际,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精准施策,在七里、九华等山区乡镇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山区养老服务新路径新模式,着立破解山区养老困境,让山区老人“吃饭有保障、病能及时医、安全有守护、邻里可交流”。

一、“中心共享+邻里互助”模式实现“舒心吃”

一是“云点餐”开启助餐新篇章。以乡镇居家养服务老中心为枢纽、村居照料中心为网点,完善乡村共享食堂架构。依托“老来伴”智慧养老应用,实现中心村老人就近预约,享受助(配)餐服务。截至目前,七里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七里三村、沙龙村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个点位,已累计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8334人次。二是邻里互助打造“网格小食堂”。针对辖区内部分村庄位置偏远,自然村多、人口分散等情况(七里乡7个村共有15个自然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为1个小网格,其中人口150人以内的自然村就有11个)。探索激发群众互帮互助精神,开发养老服务乡村公益性岗位,按照“个人自愿、村级补助、政策激励”的原则,通过村民议事会就近推选身体状况较好、热心公益的“活力老人”或农家乐经营户为小食堂负责人,为村里独居、高龄等出行不便、用餐困难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打通山区老人用餐最后100米。部分在食堂用餐的自理老人还可以为失能老人打饭和近距离送餐,凸显公益互助服务。坚持公益性原则,结合就餐老人年龄及家庭情况,实行三档收费,即90岁以上老人免费、优待对象每月100元、其他老人每月200元。收费标准由村民议事会确定,村级集体出资50%,捐助、慈善资金和民政奖补作为补充。蔬菜采购配送由乡里统一牵头,本地高山农产品公司直发配送,点对点供应结算,确保山区老年人放心安全用餐。目前七里三村、杨坞村偏远山村等已开通“微网格”食堂5家,惠及60名山区老人。

二、“分层分级+医护上门”模式完善“省心医”

一是分层分级精准配置医疗资源。坚持“科学评估、分类管理、优化配置”的原则,对照《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障失能等级评估规范》由医共体医师+护士对山区老人日常医疗需求开展专业评估,分类分级,合理配置区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对于健康老人或患慢病但生活能自理的普通老人,由村卫生室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患慢病、易复发疾病的半失能老人,重点由乡卫生院提供疾病诊治、康复保健等医疗服务。对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转诊至区人民医院就医。二是重组整合,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根据老人服务需求频次及4大类不同程度护理需求,整合老人医疗保险、重度残疾老人护理补贴、特困老人照料护理费、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根据《柯城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救济实施方案》专项配套区级资金500万元,将体检健康管理、慢病(安全)指导、伤(造)口处理、静脉(导管)维护、急症应急处理6大类20项综合医疗服务项目整合为“山区医养服务标准化套餐”,重点为贫困、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每月99-299元的免费套餐服务。三是先行先试,实施山区老人健康提升工程。为着力解决山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与老人行动不便、外出就医难的突出问题,区民政局积极谋划、主动牵头,联合卫健局医共体、区慈善总会和商会大力实施山区老人健康提升工程。开展“关爱山区百名柯医进百家”活动,重点为轻中度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医疗和护理服务。民政局与医共体签订医养合作协议,慈善先行先试,做好资金保障。根据服务人数和任务,设置50万元的启动资金,由医共体组建医疗团队,按照每月3次、每次2小时,定期开展上门巡诊、专业医疗护理等服务。山区老人可自己操作或在家人帮助下登录“浙里办APP”搜索“互联网医院”选择区人民医院进行预约。今年3月以来,柯医15人专业医疗护理团队,已累计上门为首批24位中轻度失能老人提供200余次医疗护理服务。

三、探索“资源导入+数字赋能”模式实现“暖心护”

一是多方联动,合力助老。以政府购买服务、机构深度参与、社会组织助力的方式,为山区养老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助老服务。引进逸和源、朗馨2家专业养老机构参与山区居家养老服务,将生活照料、日常护理心理疏导等35项服务内容制成“菜单”,明确服务项目、标准以及考核要求。通过手机APP全程记录上门服务情况,并上传养老服务平台,采取上门或电话回访对服务订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组织养老机构为“4050”互助队提供养老护理技能培训60人次,提升民间互助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联动公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精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活动,丰富山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山区老人在家门口的幸福养老。二是数字赋能,安居护老。利用物联网、智能设备等对老人的作息情况、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指标进行分析,定制个性化数据模型和智能化的设施设备。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的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感知老人居家动态,遇突发预警情况,能即时联系亲属、监护人、社工、网格员,实现网格、村、乡5分钟三级联动响应,实时守护老人安全,让老人安心、家人放心、村社省心。目前已为七里乡的35名孤寡、独居、高龄、失独老人安装智能设备105件,3月以来已及时监测预防安全事故6起,为山区老人筑起24小时不间断的无感守护屏障。

四、“生态养老+金融惠老”模式促进“长效养”

一是盘活资源,激发生态潜能。以九华乡茶铺村为例,通过对全村198名老人住房情况进行摸排,村集体统筹收购37幢具有适老化改造空间和地理性生态价值的老旧民宿,引导城区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养老机构进行开发,盘活山区沉睡资源、打造生态养老基地,为沪杭宁地区提供候鸟式生态养老,盈利资金反哺山区养老服务,助力山区养老长效发展。据统计,仅2021年6至10月期间就有上海地区来七里乡、九华乡休闲养老的老人30万人次,其中机构老人占比达到了五分之一。沟溪乡以未来乡村为阵地,持续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老有所为”,五十都村通过整合宅基地资源集中建设“幸福大院”实现本村老人养老离家不离村的有益实践,逐步丰富场景、总结经验。目前12位老人已般进村里统一建造的崭新的幸福大院。二是金融惠老,助力共同富裕。民政局协调柯城农商行与相关部门、乡镇签订山区养老服务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以储蓄资金总量、资产管理水平等要素建模,对村集体贡献度、发展力进行排名,并以不低于该行直接金融收益8%的比例、设立“柯城金融惠老共富资金池”、统筹反哺山区农村居家养老设施长效可持续运行。同时,每年捐赠一定的资金帮助柯城区辖内行政村集体增收,村集体安排部分金额用于“一老一小”项目。

信息来源: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