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6 16:4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政务督查科
信息来源:
A
傅雪金代表:
您在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打通数据“壁垒”,赋能共同富裕的建议》(第83号),区政府已交由我中心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提到做好全量数据归集,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畅通应用机制等相关建议,柯城区借数字化改革东风,对标对表积极打造区级公共数据平台,持续推进规范数据使用,夯实数据底座,高效支撑各项重大应用。
一是数据常态化归集。我区按照“四横四纵”统一的架构模式,构建区级公共数据平台,汇聚全区政务数据资源,深化建设本地数据编目、交换、治理、共享等系统模块和服务,重点围绕惠民服务、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及数字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布《关于开展柯城区数据归集工作的通知》,全面梳理全区信息系统资源,有序推进数据归集工作。截至目前,已更新迭代数据超过203类,总共归集社保缴纳、人口流动、卫生医疗等数据345类,部门23家,沉淀数据1456万条次、交互数据2464万条次、规整数据1274万条次。
二是数据严要求管理。一方面发布《关于柯城区数据目录质量整改的通知》,动态维护归集数据的全面性、完备性和多维性,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根据《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第六章,推出全区首席数据官制度,制定《衢州市柯城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上级回流数据管理办法》和《开发环境安全守则》,并与相关数据责任人、开发公司签订保密协议,建立数据安全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整体性规划和系统性治理。
三是数据高水平赋能。以基层治理、疫情防控、民生服务为核心业务,夯实数据底座,推动应用场景实战实效,如打通数据孤岛,完善居民碳账户,支撑“零废生活——居民碳账户”应用,创新激励模块,引领低碳绿生活,区大数据中心积极与市碳账户专班对接,制定《个人碳账户循环利用场景积分赋值和账户评价规则》,实时推送居民回收垃圾数据,应用累计回收15150.7吨、碳减排量20254.7吨,活跃用户数达到12.39万人,累计赋分18065.6万分;如依托公共数据平台,打通公安、民政、交通等11个部门单位数据壁垒,归集城区34万居民的20类2140万条人口数据,打造“邻礼通-城乡社区综合治理”应用,建立数字化、组织化、动态化的民情档案,形成“房-户-人”精准画像,助力构建和谐邻礼关系,通过线上投票、报事报修、左邻右礼等桥梁,变“陌邻”为“睦邻”,提升居民对小区事务参与度。
关于您在建议中提到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居民的土地信息、住房信息等相关问题,目前省大数据局已下发《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安全评估规范》、《浙江省公共数据开放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正积极推动数据开放规范化工作,让金融机构、高校等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数字化改革,推动数据高效赋能。
下一步,我区将不断深化区公共数据平台数据共享,宣传贯彻《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积极组织推广浙江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利用,提升公共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将公共数据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促进公共数据有序流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数据赋能共同富裕,助力柯城经济发展。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言献策。
衢州市柯城区大数据中心
2022年6月25日
建议原文:
关于打通数据“壁垒” 赋能共同富裕的建议
傅雪金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数字经济的高技术特征和分享性特征,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我市在促进科学数据共享方面出台了举措,搭建了数据共享平台,衢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但是我区的大数据平台实际运行更多依托市级大数据中心,存在数据分散、开放共享程度不够、效率偏低等问题。
通过整合在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形成大数据,加快开放共享。如在“碳账户”场景运用中,以碳账户建设驱动“双碳”领域变革。通过夯实碳账户数据基础,对数据库进行全面校核、分析论证、迭代更新,实现数据自动归集共享,提高数据可采度、可信度和可用度,深化碳账户运用,引导绿色低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以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域内经济和寓外经济并进,加速大数据的金融创新和要素聚合,通过数据支撑推进“两进两回”行动,助力广大青年、寓外乡贤更好回村创业,让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汇聚,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共同富裕。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在“邻里通”“村情通”等平台基础上,强化普惠金融获得感,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以数据技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服务民生发展。以智慧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数字经济带动带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人、数、城”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效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做好科学普及推广,以社会治理公平为出发点,提高老百姓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减少“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