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31 17:4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文旅体局
信息来源:
郭春发代表:
您在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复建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历史遗迹的建议》(第30号),区政府已交给我局办理,现将情况答复如下:
书院,又称精舍、书屋、书堂,是我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主要功能除讲学外,兼及储藏图书、祭祀先哲、学术研究等。衢州市柯城区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宋代以来,曾建有多座书院,理学大师朱熹等多次来衢讲学。清代以来,仅历史可考的书院有二十四处之多,曾吸引众多名师大儒接踵来衢讲学,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位于衢州柯城烂柯山之南的柯山书院,是衢州宋代早期的著名书院之一。发展到南宋时,已经成为全国22座著名书院之一。它不仅在教育制度沿革史上大放异彩,而且对于古代社会组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问题都发生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清献书院位于衢州城北“拱辰门外二里,清献公故居孝悌里村”,是宋代全国二十六所著名书院之一,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开启了“平民化教育新时代”,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随着历史的变迁,因受战争影响,柯山书院、清献书院被毁。
近年来,我区高度书院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培育工作。一是在2017年期间,由区文化部门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柯城书院文化调查、研究的课题,形成了《柯城区书院文化发展策略的报告》,呈报区委、区政府;二是初步形成了民间创办书院的良好氛围,在区域内,先后在航埠镇建立了“拾方书院”、七里乡建立了“抱山书院”、也有信安街道沙湾村筹建“清献书院”等;三是在近期组织实施的柯城区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我们委托对衢州书院颇有研究的原书院中学校长徐为全牵头开展柯城书院的文化元素收集,和基于保护利用的角度编制《柯城书院文化基因解码报告》,对后续复建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当然,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复建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一如既往的予以重视和推动。
感谢您对柯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继续为柯城区全面建成“首善之区、幸福之区、运动之区、奋斗之区”建言献策。
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2021年4月20日
关于复建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历史遗迹的建议
郭春发
文化是人类的魂,文脉是人类的根。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的魅力的所在,就是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活力。柯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为了传承历史文脉,彰显阻越文风,体现城市魅力。故建议区政府或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存有据历史考证,重修一批历史文化古迹,以存文脉。
柯山书院在烂柯山右,去城二十里。宋宣和间建。衢人毛友(翰林学士)和郑可简在烂柯山右的梅岩,筑室读书。后其子毛开和郑待问,又隐居于此,经常与卢襄、冯熙载、赵令衿往来,研读经籍,将读书处取名为“梅岩精舍”。南宋理宗淳祜六年,郡守杨彦瞻立为书院。嗣后,衢人徐霖归隐著书,着有《太极图说》,郡守游钧请其讲学于柯山书院,盛极一时,四方士子前来听讲者达三千多人,学者称他为径畈先生。宋末,郡守谢奕中复请孔子五十世孙孔元龙为山长。后因战祸,书院被毁。自北宋末至南宋一百多年期间,柯山书院兴盛不衰,陆游及其子陆适曾前往“梅岩精舍”拜访毛开。朱熹曾讲学于此。
清献书院在拱辰门外二里。北宋名臣赵抃居衢州拱辰门(北门)外的高斋,攻读经书,年长任参知政事,去世后谥号“清献”。南宋度宗成淳年间( 1265-1274 ),郡守陈蒙以清献公赵抃故居立书院。明天顺三年郡守唐瑜、成化年间郡守李汝嘉多次重修。弘治已未年间,郡守沈杰立祠主祭。后书院迁于城北书院遂废。
清献书院曾一度与柯山书院名扬全省,为南宋时浙江著名书院之一,两书院逐步倒塌,毁于清初兵火。
重建柯山书院、清献书院,是对儒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提升柯城的城市文化品位和丰富柯城的旅游资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在文化景区建设规划中,选择合适地段,恢复重建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历史文化遗迹,弥补我区没有一家符合传统规制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