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7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12-31 17:52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区府办

信息来源:

分享:

何润云代表:

你在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加快柯城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第174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柯城区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区委发〔2021〕11号),在加快数字农业科创园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强化三农建设用地保障、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方面出台了针对性支持鼓励政策,全力助推数字农业发展壮大。

柯城区积极对传统家庭农场开展数字化改造,2020年成功列入国家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先后培育了农法自然、花千谷等13家数字农场,引进航天智慧农业产业园、佳农园艺养生综合体等6个数字农业孵化园区。今年,我区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农业科创(孵化)园项目,计划总投资8.72亿元,引入荷兰铪科农业、鲜沐农场等数字农业企业,目前项目一期植物工厂已进场施工。

同时,我区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引育,深入推进“两进两回”,助力数字农业发展,并通过开设“村播计划”等精品化、实操化培训课程,培养本地农村人才,为建设数字乡村提供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农民主播3100余人次,开展村播2000余场,销售农特产品3600余万元。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8日

(联系人:余玮,联系电话:0570-3036725)

关于加快柯城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柯城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全区建成涵盖农产品、农业投入品检测的县级综合检测中心1个,所有涉农乡(镇、街)建成农产品检测站,80家规模主体建成自检室,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

全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企业16家,涉及5个领域,其中种植业企业4家,畜牧业企业11家,加工企业1家,数字化技术应用面积达9173亩。实现节省劳力102人,节约成本406万元,提质增效361万元。通过用数字产业化振兴我区传统农业,有力促进柯城农业转型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农业的成本很高。发展数字化农业成本高,但是农产品本身价值低。还有设备贵,冷链成本高,生产经营成本高,特别是人力成本特别高,制约着数字农业的发展和应用。

(二)农业大数据平台缺乏。目前我区的数字农业都是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平台中心,只能看到单个主体、农产品质量追溯、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数字,不能全面掌握全区农业数字化应用情况。

(三)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我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以农业专业为主,信息化技术人员基本没有,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精力分散,职责交叉,责任不明,严重制约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协调。

三、对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建议

(一)以物联网应用为试点,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智慧园。优先选择柑桔、蔬菜、中草药、鲟鱼产等我区特色产业,先期建设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依托各类现代产业园区,支持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建设数字植物工厂、养殖工厂、育种工厂。二是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引导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试点,每年熟化一批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到2022年在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三是加快发展与电商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智能仓储设施、城乡配送网点。对智慧园区核心企业投资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货运车辆、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予以补助。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以智慧云平台为中心,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一是构建柯城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相关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加快形成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二是强化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校和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创新协同机制,突破一批农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信息化科技成果。

(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外面招引一批,每年招聘引进1-2名专业人员,通过3-5年的时间提高全区农口系统农技人员结构。各乡镇根据需要每年招引1-2名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充实农技信息人员队伍。二是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区级部门与相关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定向培养一批人才。同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数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和农技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大批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