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020-7705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专业市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0-08-13 | ||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
/2020-77054
政府工作
专业市场管委会
2020-08-13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0-05-29 09:30
访问次数:
发布机构:专业市场管委会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市场管委会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专业市场管委会面对疫情的大冲击,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结合“三个年”活动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两领先”目标。现将专业市场管委会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举措与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大干项目。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统计入库数已完成0.841亿元。其中实达实衢州智能制造服务平台7008万元、浙江中通衢州车时代广场849万元、衢州专业市场城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改造项目561万元。
2、限额以上批发业1-5月(以企业上报期为准)份为10.683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1%;限额以上零售业1-5月份为1.6383亿元,同比下降28.3%。
3、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有重要进展的项目3个。一是年产10000吨微藻时代藻类活性细胞研发培育中心项目:投资方已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给柯城区,等待研究决策。二是欣博悦大酒店项目(原融信商务中心):6月28日完成项目备案,项目入库资料已提交区统计局,正在办理项目入库;项目现场正在施工前准备。三是广汇国际(衢州)家居广场:6月24日完成土地摘牌;6月28日签订项目投资协议。
4、市场交易额。1-6份市场园区实现交易额99.5,与去年同期相比-5.23%。
5、税收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截止6月底,专业市场园区累计完成税收收入4159万元(其中专业市场财政片入库3983万元、城市物流综合体财政片176万元),上年同期数为4455万元,同比下降6.6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91万元(其中专业市场财政片1317万元、城市物流综合体财政片74万元),上年同期数为1362万元,同比增长2.1%%。由于园区纳税主体基本上以小微企业为主,受疫情影响较大,一季度营收整体下滑。随着增值税税率从3%下调至1%和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园区小微企业增值税有一定的影响。二季度企业经营逐步呈现复苏现象,二季度增值税月入库额保持在450万元左右,预计下半年会有一定的增长。
(二)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
1、筑牢疫情防控保障。一是强企业防控。采取“专人+专班”网格化管理方式,开展“一对一”指导企业制定疫情防控方案、细化疫情防控措施、模拟推演复工场景、排查各类风险隐患、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等,全力协助企业构建严密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二是强人员防控。年初建立园区从业人员数据库,全面排查清21个专业市场、3000多家市场企业和经营户、近7000名市场从业人员底数,将园内从业人员情况进行风险评判,指导企业在外业务骨干尽早回衢进行医学观察,保证了从业人员有序及时返岗,为市场城的疫情精准防控、从业人员的及时有序返岗和市场的尽早复工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和防疫保障。三是强宣传引导。印发疫情防控倡议书送达到每个市场,利用横幅、电子屏、宣传车滚动播放疫情防控相关宣传内容,在各市场业主、经营户微信圈播报疫情信息和防范小知识,为专业市场复工复产营造舆论氛围。
2、精准服务复工复产。自2月19日,园区21家专业市场、50多家规上企业、3个项目工地全部实现三个100%复工复产,其中实达实一期是我区建筑类工地第一个复工项目。在服务复工复产过程中,管委会分类施策,在及时向企业传达复工安全事项、指导企业做好防疫的同时,落细落实上级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确保政策落实落地。协助衢州农商城解决交通运输、人员管控、防控物资等诸多问题和困难,疫情期间农商城24小时营业,确保了衢州农产品保供应保民生促稳定;经与多方对接,园区内浙江德康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佑安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衢州通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列入省第一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中国物流衢州有限公司列入国家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4家企业共争取到低息贷款额度2500万元,衢州农商城获惠农政策扶持资金1亿元,衢州农商城经营户加入柯城区农合联,与意向银行合作授信成功;5月25日衢州医药获浙商银行2亿元授信额度。从疫情发生到目前,市场管委会共帮助企业解决复工问题5大类50多个,截止目前专业市场园区疫情防控有序零事故,企业迅速复工达产,1至5月份规上服务业完成营收6464.2万元,增速8.5%,营利性服务业增速17.09%,为我区在全省5月份争先创优MEI指数中取得优+成绩作出了重大贡献。
3、提质增效扩大投资。为在疫情之下逆势推进专业市场园区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市场管委会主动作为,积极与相关部门组团服务,多措并举,提质增效,打好“保存量、促增量、提质量”系列组合拳。一是积极推进实达实衢州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申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目前材料已递交申报,等待上级审核明确;4月29日常务副省长冯飞来到实达实公司指导调研。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各市场积极探索业态转型之路,新凤朝市场积极打造互联网直播,“蜂巢购”APP和网站已试运行;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方向,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拓宽企业外贸业务,实现经济业态转型。三是聚焦项目建设,促重点项目无障碍施工。管委会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使命责任,联动各联能部门组团服务,分类施策帮扶,快速推进实达实工业购总部科创园项目(一期)、中通车时代广场、新凤朝市场综合馆(三期)、专业市场城公共空间提升改造等投资项目建设。针对部分市场存在的债务纠纷、项目资金短缺、项目方案调整、项目建设保障等几方面问题,列出问题清单、举措清单、责任清单,做到举措清晰、责任到人、限时明确,充分发挥“专人+专班+组团”机制,帮助中通车时代协调解决资金问题,有力促进中通二期项目进度;帮助实达实企业解决电力杆线迁移,向相关职能部门申报项目建设融资需求等服务;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组团帮扶,帮助浙八味集团解决在转产口罩及医疗防护用品生产线过程中遇到的场地、员工招募、审批许可、证书认证、出口报关等一系列问题,截止目前该公司向欧洲、东南亚出口近950万只口罩。
二、存在问题
(一)疫情对商贸服务业影响大。这次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大,虽然各市场全面复工快但达产较慢。自2月19日21个专业市场全面复工以来,各市场入驻企业、经营户也迅速陆续全面复工,但截止目前市场氛围仍较清淡,特别是装饰材料、家具、汽车等行业复产率偏低。
(二)市场经营业态较传统。在新经济新形势下,部分专业市场产业和经营模式仍比较传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尚未运用,缺乏如智能体验、电子商务和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市场信息、综合服务、拓展创新等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已经与现代商贸流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市场的提升发展。
(三)新建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在建项目复工后均迅速复产,实达实项目出现了加班加点赶进度的局面,但新建项目前期均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凯泰3号地块,目前虽已完成规划调整审批,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已办结。但因施工单位尚未最后确定、3号地块人防费问题等,何时可正式动工仍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广汇家居广场项目,目前正在土地挂牌出让前的准备,计划6月初进入挂牌出让公告阶段。但项目地块目前仍为正常经营的家居市场,内有118户经营户,如何实现面上的净地出让,又要确保市场的平稳过渡和业态提升,给供地环节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三是衢州农商城三标段,因历史遗留违章建筑问题,目前农商城项目二标段尚未通过综合验收,三标段自2017年一直未批建,加快解决农商城历史遗留问题和推进三标段项目建设已迫在眉捷。
(四)经济运行方面,小升规动力不足。市场园区入驻企业1475家,个体经营户约1600多家,规上企业仅52家,按整个市场经营成本倒算(租金、税费、从业人员人头费、水电物业费等),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为数不少,但规下企业、经营户申报规上企业的动力不足,同时也缺乏制约手段,影响服务业入库统计。
三、下步工作计划
结合“三个年”活动的目标任务,市场管委会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的同时,将攻坚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促进市场业态转型。
(一)全力抓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坚持项目为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续建类的衢州专业市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浙江中通车时代广场建设和实达实衢州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一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尽早竣工投入运营;对新建类的浙江广汇家居广场、实达实衢州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二期和衢州凯泰汽车商贸综合体二期等项目,抓紧前期各项对接工作,力争工程尽早开工;对招商引资项目,积极跟踪洽谈,明确项目定位,做深前期工作,做实服务工作,力争早日落户落地。
(二)全力抓提升转型。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紧紧围绕存量转型提升和增量创新创优,提高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水平,以实达实工业购平台总部、医药健康城、网红城等新业态培育为抓手,以数字市场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市场转型提升“领头雁”培育工程,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带动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互联网+”、大健康、数字市场。实达实衢州智能制造服务申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三)全力抓“个转企、小升规”。鼓励“个转企、小升规”,深入开展商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集聚高品质、高产值、高税源的商贸企业入驻平台,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商贸企业鼓励做大做强。